煙花三月 -- 中國近代最惆悵的重逢 李碧華

2009030801:25

 

 

煙花三月 --  作者李碧華

臉譜出版   城邦文化發行

 

一本不算薄的書   拼著眼睛都看花了   還是想一口氣讀完

掩卷之時感慨萬千  --   中國人的苦難!!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民國初年  政局更迭   混亂的內政  讓中國人面對一波又一波的顛沛流離

之後七七事變   日本侵占中國    更掀起了殘殺無辜的序幕

故事的主角 --袁婆婆    少女時代一如上億的中國百姓  在三餐無繼的窮苦中掙日子

她躲掉了被日軍強暴或抓走的命運   卻為了想找份糊口的工作   18歲被騙去當慰安婦

一天接客十幾二十個    甚至五六十個  

病了  月事來了  照接    不接就是毒打  不給飯吃

"日本兵在戰場上若吃了中國游擊隊的苦   就把她們當戰場

在慰安婦身上  發洩  報復  虐待  摧殘 ....."

 

好不容易熬到日本投降了 

袁婆婆卻得面對人們在背後說她是  日本婊子  軍妓  賤女人

在中國各項運動當中  她的罪名更多了  漢奸  間諜   特務  右派  反革命 .....

在文革裡挨鬥   袁婆婆被 "折騰了一關又一關   哆索了一天又一天"

只因為 "憶苦思甜"  只因為 "坦白從寬"    袁婆婆訴了苦   卻從此更苦!

慰安婦的烙印  不只是一身的病痛   傷殘   與失去生育能力

更要面對歧視  政治迫害  心裡不平衡  羞恥  抬不起頭來  不能認祖歸宗 ....

書中這段話  我極有感觸 --

"從來  鬥爭迫害中國人最力的  總是同胞 ..........

要說她們是日本婊子?  那個時候 整個中國都是日本婊子了

忽然 我有極大的無奈和無力感 -- 為什麼總是同胞? "

 

作者李碧華是成長於香港的記者

也是電影電視編劇  及小說作家  電影作品有 胭脂扣   霸王別姬   川島芳子   誘僧等

因為訪問了武漢的慰安婦袁婆婆   兩人從此結緣

 

2000 "慰安婦世紀大審判"  來自中國大陸 台灣 南韓 菲律賓  近20名慰安婦

代表超過20萬受害人 (不含當時被日軍姦淫虐殺的婦女)  與日本打官司

" 據估計二次大戰   南韓有十萬餘 日本有兩萬

東南亞和臺灣人至少有五千多  中國大陸則超過20萬個慰安婦"

但肯挺身向日本提出控訴的中國慰安婦   卻只有只有八人

很多在潰爛發臭 "不能用" 時已被殺   ....... 

"日軍總是獰笑著割掉乳房  屁股  用刺刀挑破下腹  讓腸臟流出

最愛割下子宮  套在她們頭上當帽子戴  活活窒息而死........"

有些恥於身世  不願出來   也有一身是病  活不長     也有在文革批鬥中熬不住上吊自殺....

她們都很老了   ...............

" 天地悠悠  人間哀歌  歷史上沒有一個國家設立這樣踐踏婦女人權的可恥制度的"

李碧華透過層層努力為袁婆婆 "報名" 世紀大審

中間袁婆婆歷經車禍  病昏急救  各種手續的奔波   終於拿到了出國的護照與簽證

書上這一段    道盡了袁婆婆堅持一口氣  

拼著老命也要到日本法庭討個道歉  死了才能閉眼的心酸 ~

"身心歷劫  仍苟延殘喘的老婆婆 七八十歲了 拋頭露面  在歷史的暮色中

昏花老眼迸出最後一道精光   灑盡最後一場酸淚  是為了什麼?

把戰爭中受辱的傷口扒開  再灑一把鹽  是多麼痛苦 但她們風中殘燭

死一個少一個    若化做塵土  灰飛煙滅   便永遠得不到一聲道歉   討不回公道

這一天等待太久了 而纏訟或許需時兩三年"

 

書的主軸還有一段曲折的尋人故事

袁婆婆這一生經歷過很多男人   為了討生活   有丈夫 也改嫁過

但讓她刻骨銘心  把她 "當人看"  不計較她過往的卻只有一位

而這個男人卻被流放到北大荒    從此音訊全無

李碧華想圓袁婆婆的心願  --  打聽這個魂牽夢繫的伴是生是死?

只是要如何在 "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 十二億人口中"

僅憑個記憶中的人名   找到這個生死未卜的人?

隨著李碧華的報導  有愈來愈多的人因感動而投以關注

皇天不負苦心人   終於找著了這個男主角   但得到的消息卻是~

他的雙腳在文革時殘廢   一個見他可憐的婆婆   因為照顧他  兩人結了婚

七十七歲的袁婆婆堅持要與闊別38年的伴兒見上一面

於是跟著養女   搭了一天一夜的車    三人見了面 ....

" 這三個人  加起來二百多歲  牽手相擁   一下子像小孩一樣   放聲嚎啕大哭

你一句我一句   急不及待   又聽不清楚   招魂似的 

分別三十八年了   音訊全無   身遭百劫   不知從何說起

一萬四千個日日夜夜  掙扎過來  難道是為了今天?  為了這一刻?

在場所有人都感動流淚 ............"

只是重逢才三天  又得再度面對分離

" 袁婆婆坐上車  老先生急步上去    隔著玻璃窗 只一個勁道 : 保重  你要保重!"

袁婆婆也道:  回去吧  你也要保重!

兩句話  說了半世紀那麼長  又忽如慢鏡頭.....  車子開動了 .....街燈黯然

老先生仍拄杖   站在迷迷離離影影綽綽飄飄忽忽的街燈下   不肯進屋

車子遠去了  他不肯走

車子漸沒入黑暗的前路了

他窮千里之目   眼神依戀地追逐車子  和車上的人  我回過頭去 .......

眾裡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 燈火闌珊處

在乾冷無情的夜風下   他孤獨地 扭曲地站著  像個皮影戲中忽地變形的影子

像紙燈籠畫中  那薄了  淡了的輪廓   他很捨不得

中間隔著一道溝   一個大坑   一條長江   一堆燦爛煙花散謝後的餘燼淡煙

他跨不過去  他很捨不得 "

.....................

唉!  不勝唏噓啊!! 

原來老人家的愛情    並不因歲月而稍有褪色   深沉卻悲涼!

 

 

看完這本書   如同讀了一篇近代血淚史   文字的重量   敲在人心上   竟如此沉重!

袁婆婆的故事又豈是個案    其中悲歡離合   是太多苦難中國人的縮影

無論是異國的侵略   亦或是同胞間的自己人打自己人  都讓人領略戰爭的殘酷   

歷史不能被磨滅   也唯有面對   方能從中得到啟示

書中的一篇 "東史郎的一滴淚" 

寫著一位曾經參與南京大屠殺的日本兵  懇切地懺悔在南京的罪行

他控訴日本抹殺南京大屠殺的史實   並出書 "東史郎日記"

他認為日本唯有在明白南京大屠殺的真相之後 才能對其殘暴罪行進行深刻反省

李碧華給東史郎的信中有一段話   讓我覺得可以作為這本書的註腳:

"........ 本來  你是侵略者的一分子  雙手沾滿中國人的鮮血

但你懺悔的勇氣  對歷史事實的坦白  和對真理的堅持 又令人敬佩

你和很多勇於回顧   承擔  謝罪的日本軍人  讓我們更加明白

世界最鋒利的不是刀劍   最無可抵禦的不是槍砲核彈   而是"良知"

人的心那麼輕  軟  脆弱   但"良知" 是一種永恆 "

 

 

歷史   不是教人仇恨   然後冤冤相報無了時

這世界上總會出些魔頭    挑起戰爭與殺戮    造成人類的浩劫

戰爭當中何來之贏家?    可憐的永遠是無辜的老百姓

人們當珍惜和平   唾棄戰爭  尤其那些挑起戰爭  族群對立與仇恨的政客

冀望世界和平  戰爭永息!!